辽宁阜新市社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一、实施“品牌创建+产销对接”,助力供销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一是加强品牌创建与标准化建设。阜新市社以 “绿色、有机、安全、优质”为导向,深入实施“阜新供销品牌创建行动”,建立“选取—培育—做优”全流程培育机制。重点挖掘阜新地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农产品资源(如阜新小米等),依托《“辽供”产品品牌准入指南(试行)》严格筛选申报品牌,2024年培育推荐5个区域特色品牌,持续丰富 “阜新供销”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二是搭建多元化产销对接场景。线下展销搭建消费桥梁。指导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举办“阜新供销年货大集”,组织80余家会员单位、省内外特色农产品及阜新市26个乡镇和15家农事企业的二百余款特色农产品参展,有效提升本地优质农产品知名度,拓宽产品销路。
三是行业协会赋能流通链条。整合全市土特产行业资源,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市社指导协会与市高专开展校协合作,举办农民种养殖技术培训班,提升农户生产技能;在沙拉镇查海遗址举办阜新谷粟节,为阜新小米寻根溯源,强化品牌文化属性;组织协会成员参加四合镇九营子年货大集,助力土特产市场拓展,构建“协会+农户+市场”的流通协同机制。
四是融入区域经济圈拓展市场。积极融入 “沈阳都市圈”,组织企业参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名优特农副产品展销会,加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数字供销发展联盟及“合合通”数字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农产品流通资源共享;与“大湾区农博城”签订《农副产品代销合作协议》,通过跨区域代销模式,将阜新特色农副产品引入南方市场,扩大销售半径。
二、“数据”驱动决策执行,赋能助力物流数智化
一是加强数字供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辽宁省“数字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录入工作,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补齐供销系统在数智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短板。配合省社完成供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产品流通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应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培育供销社新质生产力。
二是持续优化县域物流体系。依托供销社基层组织网络,统筹运用系统内外物流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与交通、商务、邮政等部门合作,采取 “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配送”模式,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着力打通快递进村、出村障碍,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和物流成本,提升农村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是创新流通业态方向。探索发展集采集配、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新业态,持续推进放心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构建 “基地直供+终端配送”的短链流通模式,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精准有效对接。通过新业态创新,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同时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
三、推动品牌“破茧成蝶”,为产业延伸服务
一是强化区域品牌矩阵拓展。深入实施 “阜新供销品牌创建行动”,立足区域特色农产品,挖掘培育“一村一品”“一社一品”“一企一品”,推动“辽供”系列品牌发展壮大。加强供销品牌宣传推广,规范“辽供”品牌标识使用,维护供销社无形资产权益,通过举办展会、开展新媒体营销等方式,提升供销品牌的公信力和认知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品牌集群。
二是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强化农产品流通全链条服务能力建设,从生产端加强标准化种植养殖指导,到流通端完善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再到销售端创新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形成 “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全链条管控与服务,提升农产品品质稳定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助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扩增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306号
 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3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