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城乡共生共荣的转型实践





山西,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逐渐隐退,山西经济开启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性产业重构。
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大局中,供销合作社牢牢把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核心路径,在产业共融、生态共建、服务共享等领域持续发力,引导系统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与乡村特色资源有效对接,在推动城乡共生共荣中展现供销担当。
“五网”齐发 打通优质要素下沉通道
山西沟壑纵横,境内山地和丘陵占70%,旱地多、雨水少,这一多一少,加之深厚的农耕文化基因,使山西农业经济在很长时期内,被小农经济和旱作农业这两大特点所定义。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山西省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坚持把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
如何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优势,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研判自身优势,围绕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中药材产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盐业发展,系统规划了“五张网”的构建。
“全省一盘棋、供销一家人”,在“五张网”的建设中,山西省社倡导建立层级联合、区域协同、社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走出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彰显山西特色、具有合作经济特点的服务“三农”新路子,而这其中,龙头企业带动是核心支撑。
如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这个支撑点?山西省社通过并购重组、股权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带动全省系统社有企业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体现为农服务特色,培育一批骨干龙头社有企业。山西农资集团、山西供销物流产业集团、山西晋果食品冷链物流集团、山西省中药材集团、山西省再生资源集团、山西省盐业集团等省社本级龙头企业矩阵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形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系统143个企业完成改制,市、县两级社资委基本实现全覆盖,社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和合作发展基金建立比例均超过85%。
龙头社企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城市优质生产要素下沉农村,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能有多大,直接考验的是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建设。
全省系统一方面向内依托基层社、综合服务社,通过分类施策改造,兼顾经营性和公益性,加快传统经营网络升级,加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实现对县城、乡镇和中心村的全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向外加大与农业农村部门沟通协调,加强与村集体对接合作,充分利用帮扶超市、帮扶车间、闲置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特色优势资源拓展基层网点,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截至2024年底,全省基层社达到1424个,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92个,其中联合社288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3561个;基层社发展农民社员92.76万人。
在省社的引导推动下,全省系统在强化纵向上下贯通中,以产权、资本、项目、业务、品牌等为纽带,加快推进系统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的联合合作,在以县域为单位推进点线面结合、产供销一体、组团式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全省拓展,推动上级社带动下级社、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干,让“求联合、共发展”成为共识和大势。
如今,农资供应“一张网”完善提升——
依托87个农资企业、96个农资配送中心、4008个终端经营网点,农资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到全省80个县,有力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用肥需求,推动了“绿色农资”升级;成立了农资集采集配联盟,吸纳成员单位137家,初步构建起了省市县一体化的农资服务网。
农产品流通“一张网”创新拓展——
协调推进产地、销地、集散地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网络体系。2024年通过新建提升17个仓储配送中心、5个农产品冷藏保鲜或加工车间、9个电商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采购、库存、销售、配送的供应链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延伸拓展。累计共建农产品电商基层综合服务站点265个,打造电商服务平台32个。
中药材产销“一张网”蓄势起步——
推广“中药材集团+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沁水、陵川、平顺等6个县为基地县,推动“十大晋药”GAP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生产;围绕供销特色的晋药品牌建设,开发出400余种药食同源产品和50余种养生饮品。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张网”强势推进——
推动“村级收集+乡镇转运+县域处理+基地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布局晋中榆次、大同广灵、晋城城区3个标准化基地县,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交投中转站点1087家。
盐业发展“一张网”巩固深化——
推动盐业集团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截至2024年底,全省盐业销售终端达到11592个,销售服务实现县区全覆盖,市场占有率超60%。
在“五张网”支撑下,全省系统加快由“一买一卖”传统商贸流通向“全方位”服务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延伸。
产业带动 做好“土特产”文章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压舱石”。山西不是粮食生产大省,但却是特色农业资源大省,如何将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等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农业特色资源集聚起来,形成集群效应,是山西乡村产业实现兴旺的突破口。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这为山西乡村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小特产做出大文章,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就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是山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选项之一,也是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着笔落墨的重点领域。
全省系统依托741个惠农服务中心、2524个惠农服务站、668个新型庄稼医院及各级社有企业,推进服务链条从产中向产前的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产后的烘干仓储、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环节延伸,推进服务重点向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经济方面聚焦。
在晋北,山西农资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阳高县8个乡镇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汾酒高粱绿色原粮基地5万亩,通过向种植户提供低价优质种子和平价高粱专用肥,按照绿色高粱种植标准,在高粱的前期种植、中期追肥到后期管理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统一收割,全程跟踪指导,全力保障酿酒原料供应的高品质、安全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采取随行就市、现款结算的方式,进一步保障农户利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当地高粱产业稳健发展。
在晋东南的太行山腹地,沁县次村乡曾顶着“沁州黄小米原产地”的光环,却长期做不大做不强,当地农民群众自嘲“只听了名头、没见到实惠”。次村供销合作社联合当地种植户,参股领办沁县禾盛小米开发专业合作社,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彻底改变了旧时状况。沁县禾盛小米合作社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管理服务措施,实现了从种植源头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把控。经过多年发展,沁县禾盛小米合作社年加工沁州黄小米已达3000余吨,年产值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3000万元,小米挂面生产线投产后,新增销售收入480万元,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时,该合作社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与之相邻的武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30余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了中药材协会,开展中药材种、产、销全产业链服务,建成武乡县中药材产销“一张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20个行政村2万户农民开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在太原的阳曲县,供销合作社立足当地农产品种植资源禀赋,以打造“小而美”农产品品牌为核心,探索构建农产品品牌矩阵,筛选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作为品牌打造重点,深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策略,形成品牌合力。“阳曲小米”通过品牌打造和推广后,收购价格提升了约30%;“祥五羔羊”通过品牌建设和电商销售,利润高出一倍以上。阳曲县供销电商公司已累计销售农产品突破5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这种把不同农业特色资源集聚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当地“特”“优”农产品产业振兴的案例,在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不一而足,而这些成果并非昙花一现,有的持续多年,有的催生出集群效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背后是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网络的坚实承托。
多年来,高平市供销合作社坚持县域流通网络建设一盘棋,构建起以社有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县域流通网络体系。去年,又着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了第一个高标准“共富农场”,在县域内完成了产供销全链条搭建。市社全资社有企业炎谷丰公司在生产端把控“共富农场”产品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品牌建设,兆丰果蔬公司所属集散中心和一级市场完成产品的分拣、分发,同样是全资经营、统一管理的10个乡镇超市成为销售终端。稳定的品质、信任的品牌和产销直通形成的高性价比,使“共富农场”产品一经上市,迅速通过县域流通网络赢得市场青睐,最终,与订单农业有机结合,推动“共富农场”13个基地和冷链物流项目同步建设。
高平市社多年构建的县域流通网络展现出的高效、规范、可控,是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县域流通网络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理想呈现。五年来,全省系统不断增强县级社统筹运营资源能力,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业务合作,加快资源要素向县域下沉,加强对基层社资产、财务、业务、人员等统一管理,探索资产管理、网络运营、项目建设、人员调配等一体化建设,积极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助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服务优势。
三产融合与产销对接平台的协同,使供销合作社在“土特产”文章上所取得的成果,有机会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做了集中呈现。
昔日“煤都”大同,如今已成功转型为新兴旅游城市,去年春节期间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115.07万人次。大同市供销合作社把供销集市与假日经济进行有机融合,在人流量集中的古城内开设“供销一条街”,连续举办富有地域特色的供销大集系列活动,集中展示销售全省各地及兄弟省份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在假日经济中唱主角、打头阵,在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中促进了产业振兴,提振了消费信心。
供销集市、供销超市、供销直供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在系统多地接力举办。截至2024年底,全省系统共组织举办产销对接活动124场,为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发挥优势 扎实推进巩固衔接工作
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山西省曾经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这五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对全省来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省供销合作社分类精准施策,坚持不懈把行业部门责任扛在肩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探索形成“供销模式”:用产业化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用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用系统化的方式提升各项服务。
山西农资集团派驻武乡县石北乡黄岩村工作队协助建成惠农服务中心及庄稼医院,开展高产玉米试验示范田建设工作,持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等全链条服务,带动帮扶村及周边群众科学种植、增产增收。
山西省盐业集团派驻武乡县石北乡楼则峪村工作队协助完成中药材加工基地和冷链冷库项目建设,年加工中药材枣仁300余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收入。
阳曲县供销合作社成立“网红”助农团,将直播间开在田间地头,打造县域SC认证基地,解决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帮扶村、2个种粮大户农产品上行的标准难题。
岚县供销合作社以“直播带货+云端市集”为载体,“线上引流+线下服务”双轮驱动,注册“岚县小米”地理标志商标,推动“岚州老醋”等产品升级换代,助力15家本地企业及40余家商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2024年带动本地商铺线上销量提升30%。
浮山县供销合作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络优势,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探索数智化物流解决方案,开展农产品生鲜寄递业务,实现农产品高效出乡。
截至2024年底,全省“832平台”入驻供应商851家,在售商品6417款,累计完成销售金额7.9亿元。
为让脱贫地区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山西省社协调武乡县政府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楼则峪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污水管道铺设、道路硬化与河坝改造,有针对性解决好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依托再生资源“一张网”构建,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两网融合”试点,在帮扶村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站点,推广有机垃圾堆肥、可回收物资集中处理,减少填埋污染,实现从“脱贫达标”到“宜居宜业”的转变。
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和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等资源统筹协调,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因户因人推荐就业岗位,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技能培训等,使脱贫群众就业渠道更为通畅,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2025年7月,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体系、经营体系、组织体系和治理机制,打造具有供销合作特点、彰显山西特色、上下贯通、协调运转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在服务全省经济转型中,必将走向更具价值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