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区社:构建为农服务体系 提升为农服务实效

发布日期:2025-08-29 08:40 编辑:宿州市供销社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字号:   阅读: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供销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供销协同、市场运作、农民受益,构建区、镇、村三级为农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实效。

打造三级服务矩阵

区级强化枢纽辐射作用。争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投资建设3800平方米的区级为农服务综合中心,提供农资集采配送、农产品展销、电商运营等服务,融入“邮运通”物流体系,形成集农资保供、县域物流融合、产销对接于一体的枢纽平台。联合区内11家龙头企业组建“农资保供联盟”,依托“邮运通”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农资集中采购、动态储备和精准调拨。2024年,“农资保供联盟”储备农资超2万吨,农资采购成本同比下降150万元。“邮运通”物流网络与多家电商平台协同运作,助销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超200万元,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镇级构建区域服务节点。依托区级枢纽,在全区34个镇街布局7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培育44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整合京东、邮政、美团等资源,打造“电商物流+便民服务”节点,提供日用品供应、农资配送、快递收发等服务。2024年累计供应日用消费品80余万件、收发快递超4.8万件,节省村民往返交通成本约30万元。同步整合56家庄稼医院资源,组建由110余名“庄稼医生”组成的诊疗服务团队,创新“线上问诊+赶场坐诊+田间巡诊”三诊机制,保障农业生产。2024年,“庄稼医生”为农作物“把脉”超1.7万次,覆盖农田8万余亩,农作物病害发生率下降40%,挽回粮食损失超1000吨。

村级联合延伸服务触角。以“村社共建”模式为抓手,构建“生产保障+生态治理”双循环服务体系。在生产端,建成121个村级农资网点,形成全域覆盖的“村村通”配送网络,2024年向农户直供化肥2.84万吨、种子231吨、农膜158吨、农药16吨,形成“零跑腿+田间直达”服务模式。在生态端建设295个废弃农膜回收网点,打造“农膜回收—资源再生—土地净化”生态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024年回收废弃农膜265.79吨,超额完成指标4.64%,累计净化农田2.3万余亩。通过双链协同,实现“降本增产”与“绿水青山”双重目标。

破解产销对接难题

三方共耕缓解谁来种地问题。在木凉镇云都寺村创新推行“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耕模式,以“三保”机制推动小农生产向规模化转型。整合零散土地与撂荒资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按6∶1∶3股权分红(供销合作社60%、村集体10%、农户30%),农户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收益和增产分红,村集体发挥组织优势归集农户零散土地,以持股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村集体与农户权益。供销合作社构建全流程托管体系,提供涵盖“耕、种、防、收、售”等环节“十项”服务。截至目前,云都寺村有132户农户转型为“农业合伙人”,实现零散土地规模化种植,试点亩均成本下降33%、机械化率提升70%。

点单服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农户点单—集中派单—服务接单—考核评单”闭环机制,聚焦“耕、种、防、收”等环节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依托中央财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补贴让利+集约化作业降本”双向发力,将补贴红利直接让利于民,实现亩均服务成本较市场价直降50元至80元,2024年惠及农户2164户。2025年,与大观、水江、鸣玉等乡镇的村民委员会签订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议,人工成本下降30%。截至目前,区社系统累计受理服务单量突破3700单,覆盖农田11.94万亩次,打造出“按需供给、精准滴灌”的现代农业服务品牌。

线上线下打造产销对接平台。以“金佛山”品牌建设驱动全链升级,打造“供销合作社+商超+电商”流通模式,2024年“金佛山”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名单”。2025年,举办“南川区特产汇”供销集市2场次,组织全区34个乡镇(街道)的150余种特色农产品以及20余种178时令风物集中展销,线下设置“金佛山”方竹笋、黄精茶等特色产品专区,线上搭建“淘乡村”微信小程序与抖音直播双渠道营销平台,线上线下双向引流,累计吸引线下游客及线上观众超5.2万人次,实现销售额80余万元,其中“金佛山”方竹笋单品销售额突破35万元,带动农户增收超12万元,构建起农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流通体系。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农合联体系凝聚发展合力。构建“1+7+3+N”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合联)体系,成立1个区级农合联、7个片区农合联以及粮油、茶叶、方竹笋3个产业农合联,吸纳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500余家涉农主体入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产前农资集采—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全程金融支撑”全链条服务,通过整合农业生产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会员单位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了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

人才培育强化服务能力。聚焦农业技术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建设,构建“培训赋能+队伍组建+实战练兵”育才体系。2024年,联合重庆壹农同创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区科协等单位,在大观、水江、兴隆等7个乡镇开展植保无人机操作培训、蔬菜标准化种植专题培训等87场次,累计培训学员3300余人次,成功培育农机操作、植保飞防、农技指导等新农人170余名。以专业化队伍建设为支撑,整合基层社、农资公司、村集体资源,组建28支覆盖全区的“农服队”,全方位为涉农主体提供“农资、农机、农技”服务,采用“跨区作业+托管服务”模式开展实战练兵,服务范围覆盖本辖区及武隆、巴南等区域,2024年累计完成社会化服务27.8万亩次。

金融协同破解融资瓶颈。聚焦涉农主体“融资难”痛点,构建“政策撬动+机构联动+试点带动”金融协同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资金“活水”。创新推出“惠农贷”贴息产品,推动重庆农商行等银行向农合联会员单位累计发放“惠农贷”贷款1560万元,财政贴息22.75万元。今年3月组织“金融‘活水’润供销、政银企合筑振兴”农合联融资座谈会,6家金融机构与40家涉农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为12家企业授信4265万元。联合市农担集团为全区500余家农合联会员建立“一户一档”信用档案,构建精准化信用评价体系。以试点带动强化示范效应,在大观镇金龙村打造“整村授信”改革样板,通过“批量评级+集中授信”模式打造“三位一体”改革金融示范区,整村授信额度超700万元。通过实施金融协同机制,农合联会员融资对接成功率提升至75%,信贷审批周期平均缩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