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市社:监事会高质量基层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5-04-10 08:22 编辑:宿州市供销社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字号:   阅读:

为进一步落实“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四川省自贡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对2023年启动的15个已建成的高质量基层社开展了“回头看”专题调研。

取得的成效

基层基础更加扎实。首创“六有”标准,即“有营业执照、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标识标牌、有从业人员、有产业和经营业务”,有效指导全市基层社高质量建设;避免了“只挂牌”做法,注册资本不低于20万元,供销合作社系统持股比例不低于34%,不同程度上做到了入股实缴,与村集体一起出资入股共建基层社,形成县级社、村集体、基层社三方利益联结。

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加强与四川省农资集团旗下邦力达公司合作,引导高质量基层社与邦力达公司直接形成服务网,打造“供销直供”化肥品牌,农资价格比市场价每吨优惠约200元,直接让利于农户。除了开展传统的农产品购销、农资供应等经营业务外,积极开展快递物流、银行、通讯、居家养老等多种经营性或者公益性业务。15个高质量基层社中,有5个已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个已进入四川省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名录库,开展耕种防收等多环节或全托管服务,开辟了新的经营业务,也走出了基层社发展新路,实现从“卖商品”向“卖服务”的转变。

两个效益逐渐显现。通过优化布局、盘活资产、“三社”融合等方式,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基层社,发挥基层社在县域经营服务网络中的节点作用,在农民心中树立了供销合作社良好形象,干部职工增强了信心、找回了自信,农民群众感到“供销合作社又回来了”。基层社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经过一年多经营,6个高质量基层社均实现了盈利。

存在的问题

负责人积极性不高。目前基层社负责人大部分为村“两委”人员兼任,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无太多时间用在基层社的建设发展上;另一方面,因缺乏激励机制,工作人员兼职不兼薪,在经营服务上积极性不高。

注册资本金不到位。15个已建高质量基层社中,只有贡井区王家村供销合作社,沿滩区丰收村、八斗村供销合作社完成了注册资本实缴,还存在部分基层社没有实际出资缴纳股本金的现象,基层社股东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实际经营效益欠佳。从账簿上看,大部分基层社的盈亏情况为基本持平,沿滩区蒲余村、荣县太平村、自流井区宏伟村供销合作社等略有盈利,富顺县香炉村等未开展经营业务。

联合合作领域不宽。银社企的合作模式未能走深、走实。除大安区坪上村、贡井区道澄村、富顺县新湾村供销合作社开展了邮政包裹寄递服务以外,其余基层社均未与电信、邮政、农行开展实质性业务合作。

账目管理有待提升。部分基层社的财务审批制度不健全。

行业指导有所欠缺。基层社建成后,各区县社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培训等职能上有所欠缺。在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切实行使出资人职责,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方面有差距。未积极探索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充分调动管理者和经营者积极性。

对策建议

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工作推进上,要多请示、多汇报,让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了解基层社,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将镇村闲置资产交由基层社代管或使用,将农民培训、农产品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事项以购买服务或委托的方式为基层社赋能。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依靠各地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和农村能人,吸纳他们担任基层社主要负责人或作为经营管理团队人员,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等各类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强化注册资金实缴。充分发挥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通过实缴资金,完善基层社运行机制,共建组织体系,共担发展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形成抱团发展合力,特别是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拓展经营服务领域。不断推进社有企业上下贯通,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结合本地实际,在农资销售、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用品销售、农村电商物流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社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加强内部经济核算,规范基层社与社员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农民得实惠、供销合作社得发展。加强对社有资产使用、租赁和出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资产运营质量。

加强统筹指导。各区县社切实履行行业管理、政策协调、资产监管、教育培训等职能,引导基层社持续规范发展。推进贡井区新型基层社收益分配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绩效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