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炳:供销高标准农田为农业产业破局
3月,在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正是黄烟苗种下的时节。
全国人大代表刘炳清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一场霜降让许多田块收成大减,而在高标准农田,因为完善的滴灌系统等设施护航,种下的黄烟苗几乎没受到致命影响——这更加坚定了刘炳要把现代化技术引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心。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坪田镇老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南雄市社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监事长刘炳带来了《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我们一直希望小田变大田”
在湖北老家,水稻亩产约为1300斤,而在广东南雄,只有800斤。
即便丝苗米质量上乘、颇有市场,当地的老百姓仍觉得“种早稻会亏本,种晚稻不挣钱”。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成本高。”刘炳说,“我们南雄处于粤北山区,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地块大小还是老一辈开辟出的样子,土地十分零碎,有的一块田不到一亩,每家的田地分为很多个地块,地块间距离远,一天走完都不容易,更别说要在几个地块干活了。”
农业产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弱,加上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运输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微乎其微,怎样才能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升级、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来到南雄后,刘炳一直在思考。
2024年开始,当地村集体将统一流转的优质良田,交给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建设供销高标准农田,并由“社村”运营公司管护运营20年。已经建成的5500亩供销高标准农田让刘炳看到农业产业破局的一种可能性。
去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行方案》,随后“社村”合作试点工作在南雄市展开。试点县主要领导任“社村”工作专班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社村”联合会会长,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担任“社村”联合会秘书长,村集体入股,组建“社村”合作运营平台公司并由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兼任“社村”运营公司党支部书记,形成“社有龙头企业+村集体+供销合作社”的合作架构,动员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加入“社村”联合会,汇聚起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多方资源。在此基础上,“社村”合作运营平台公司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采取“163”模式管护运营,即以1个村集体为主体,通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打造、统一收益分配”6个统一,确保丝苗米品质可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实现“全程社会化服务、数字农田、社村合作”3个示范。
“我们一直希望小田变大田,这样可以机械化操作,也更容易降本增效、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刘炳说。高标准农田管护过程中,村集体可以按股份占比享受收益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居间服务收益,进而增加经营性收入,去年就给试点村集体带来了105万元新增综合收益。
从事农业产业10多年,刘炳也加入“社村”联合会,担任监事长一职。她觉得,2024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显示出一定成效,供销合作社的实践也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模式,若是能为整个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更多的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一定会更好。
“供销合作社还可以联结更多经营主体”
“像这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过程中,供销合作社打了样,显示出助力产业发展的大能量,我觉得供销合作社还可以通过资源聚合联结更多经营主体,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助力。”刘炳说,“一个是在产品销售方面,一个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供销合作社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网络优势、体系优势。”
早在2008年,刘炳就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养猪、养鸡实现增收致富。“但后来发现,偏远山区其实不缺生产主体,主要缺少销售主体。所以在2015年我们开始布局电商销售,直接从一产到三产很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后来又增加了板鸭加工等加工环节。即便如此,要形成好的效益也非常困难。”刘炳说。
“从我们南雄前往广州、深圳,都要开车好几个小时,产品销售距离远,打开市场就更难了。再加上加工生产需要资本的注入,很多小的经营主体很难做到这一点。供销合作社熟悉农业生产,也有较为完备的体系、网络,在打开农产品销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方面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刘炳补充道。
除此之外,刘炳观察到,当前为了在农田生产中更加省时省力,不少老百姓采购了无人机等农机农具,但使用过后,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当“摆件”。“因为这些农具使用的时间比较集中,特定阶段要是没有相应的组织力量很好地调配资源,大家就只能自己购买农机农具,但购买过后,除了农忙的十天半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在闲置,算起账来不划算!供销合作社要是能发挥自身优势,把这些资源统筹调度起来,一定能让农业生产更顺畅。”刘炳说。
当前,越来越多像刘炳一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在新场景、新需要面前,要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刘炳认为,供销合作社空间广阔,也定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