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以浙江衢州市社为例

发布日期:2024-03-22 15:53 编辑:宿州市供销社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字号:   阅读:

随着“数商兴农”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新基建”不断完善,农村电商正加快发展,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困难问题

生产端,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电商规模化持续化供货需求。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个体生产或小部分承包为主,“小规模、大群体、碎片化”是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普遍特征,参与主体种类繁多、分散性强、层级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等,导致农产品品种多而杂、分布广而散、生产标准不统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明显。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电商规模化、持续化的供货需求,加上监管和售后服务存在漏洞,一定程度打消了消费者积极性。在各个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一些令消费者满意的助农商品,而令人失望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的“中宁枸杞”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60%的枸杞通过电商销售,但电商平台农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多发,导致投诉高发。又如,东方甄选爆火后不久,就有消费者投诉收到的货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油杏单果重量未达到承诺大小”“水蜜桃发霉”“大虾收到时冰已化掉”等。

经营端,商品化经营能力较弱制约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许多地区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ISO认证、保质期、质量追溯等商品要素,难以形成品牌化效应,竞争力不够强。同时,农村电商业务经营主体多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传统经营主体转型而来,缺乏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来打造具有品牌垄断优势的能力。比如,广西茂谷柑是该省较早走向全国的农产品,但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缺少品牌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品牌建设的短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很小,没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再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农村电商虽然涌现出小牛凯西、卡露伽鱼子酱、宜味电商等农产品网销“单打冠军”企业,但从全市层面看,柑橘、胡柚、油茶、竹等本土核心特色产品的“土”“特”文章做得不够深入,缺乏具有更好带动效果的主导产业和更具附加值的农产品。

流通端,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电商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体系是农产品上行的关键环节。尽管农村物流不断发展,但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尤其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市场缺乏有序规范的秩序环境。比如,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目前只有衢州新农都农贸市场的水产冻品交易区内有3层冷库,面积5.4万平方米,库容2万吨,且用于服务四省九地农产品的集散。另有农业经营主体自建小冷库若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冷链需求,农产品腐损率一直在30%左右。另一方面,农产品批量快递费仍然是困扰农户的一大难题。据介绍,衢州市衢江区每年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有8万多吨,但目前过高的快递物流成本正不断压缩着农户的利润。以杜泽茭白为例,该品种茭白1斤的成本约为2元,售价为25元4斤包邮,农户批量快递费为5斤8元,且年年提价,面对不断上涨的快递成本,再除去人工包装,留给农户的利润少之又少。

二、对策建议

加强与商务、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邮政等部门合作,做足“补链、强链、串链”文章,“双向并驱”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农村电商供应链体系建设。

大力提升组织化程度,补足“土特产”生产链条。一是以基层社引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农合联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整合农村闲散资源,打造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产地初加工服务站点,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推动农产品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进一步顺应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吸纳村“两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人才加入农合联,推行“联合供销”模式,推广“保姆式”“菜单式”等多种形式的为农服务模式,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健全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系。发挥供销合作社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推广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和主体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推动制定、修改、完善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完善的产品种植养殖、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网上销售等方面标准,确保农产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三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优势,吸纳农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入社。通过准确定位不同经营主体在发展生产、提升效益和竞争力方面的不同组织功能,实行分类整合,培育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为农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科技引导型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带动农民参与改革进程,分享改革红利。创新社属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社属龙头企业,推动有条件的社有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关系,为生产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

着力推动品牌化发展,强化“土特产”经营链条。一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运营品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品牌,让供销合作社为农产品销售背书,为优质农产品开辟一条市场绿色通道。组织专门团队对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进行培训,鼓励多出优质、爆款“土特产”,加速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二是充分做好“土”和“特”的文章。建议供销合作社联合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商平台销售情况,引导地方进行“土特产”差异化布局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引入专业团队挖掘品牌价值,形成竞争优势。三是搭建品牌推广和保护体系,通过供销合作社自有品牌和组织网络,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立体化、纵深化宣传,积极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联合推介、捆绑式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土特产”形象和市场知名度。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串起“土特产”流通链条。一是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推行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引导县级社利用现有农村物流和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县级快递分拣中心、乡镇物流站和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降低配送成本,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二是发挥基层社网络优势,统一规划各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结合邮政、便民服务中心等资源,建设统一标志、系统互通、服务规范的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将电子商务进农村与基层社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承接农村电商服务站业务,将地方“土特产”纳入社办电商平台,开拓网上销售渠道。三是与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积极引入智能分拣、全程温控等智慧冷链技术,引入5G、物联网等技术与冷链结合,加大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备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