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块聚成“高产田” 农民省心又增收
——解集镇云光村“吨半粮”亩产创新高
“以前自己种地,累死累活一亩地也打不了多少粮食。现在把地交给联合社,啥都不用管,年底还能分不少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9月底,看着自家地里刚测产完的玉米亩产734.6公斤,埇桥区解集镇云光村村民孙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让孙大爷开心的背后是云光村主动承接“吨半粮”基地社会化服务试点的变革。此前,村里肥沃的土地因“分散经营、技术落后”难出高产,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田正坦言:“我们这儿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灌溉条件便利,具备发展高产农业的天然优势,却被旧模式困住了,必须跟着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走。”
云光村的破局之道,藏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新尝试里。在驻村工作队统筹运作下,该村积极对接宿州市供销社集团,争取“吨半粮”基地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分析村情民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达成共识:以“吨半粮”基地社会化服务试点为契机,整合土地资源,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
村民把零散土地交给村经济联合社,由联合社对接宿州市供销社集团,从土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种子精选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播种、收割,全链条“托管”。夏种时,种肥一体化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比人工效率翻了几番;病虫害防治用上生物防治技术,农药用得少,粮食品质更高。更让村民安心的是,村里早早就和安徽永民种业签了订单,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科技成了种地的“新帮手”。如今的云光村田野上,无人机忙着植保,北斗导航拖拉机精准作业,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这些曾只在电视里见的“高科技”,成了村民口中的“常规操作”。通过科技赋能,云光村的农业生产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生产效能大幅提升。9月30日的测产结果给出了答案:大豆亩产304.29公斤、玉米亩产734.6公斤,远超传统种植水平。专家组一致认为,云光村“吨半粮”基地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为全市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试点成功后,云光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按照计划,村里将整村推进“吨半粮”种植,预计全村能多产粮食175万斤,带动村民增收数百万元。不仅如此,村里还打算延伸产业链,搞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文旅,让土地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种出更多“好日子”。


